海博锂电池 焦点分析 出货量约1500MWh,「海博思创」如何做到2021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冠军?

小编 2024-10-11 聚合物锂电池 23 0

焦点分析 出货量约1500MWh,「海博思创」如何做到2021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冠军?

电化学储能领域有哪些公司?

很多人会首先想到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但如果搜索相关数据会发现,2021年我国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市场中出货量最高的,是一家名为海博思创的企业。

不仅是2021年度国内市场储能集成商的冠军,在2021年度全球储能市场出货量排名中,海博思创位居第三;2020年国内储能市场集成商占有率排名中,海博思创占比10.5%,位居第二;

2021年中国企业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出货量排名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和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发布《2021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报告》中,海博思创同样入选。

某投行公司人士向36氪说道:“海博思创是还没有上市的储能企业中做的最好的。”

电池pack为基石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锂电池储能系统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公司。

和很多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一样,海博思创的创始人张剑辉同样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之前,张剑辉已经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高级设计经理,公开报道显示彼时其还有公司的50万美元期权。

但张剑辉回国创业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和电化学储能行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发展,当时海博思创主要向市场提供BMS电池管理系统,并在随后数年将其拓展到了电池pack市场储能市场。

相关资料显示,东风汽车或许是海博思创的第一家客户,2011年海博思创的BMS系统在东风汽车公司内进行实车测试,结果显示其电池系统效能提高了30%,车辆行驶里程也会增加。

此后海博思创致力于动力电池成组业务,到2015年,海博思创的动力电池系统已经量产了超过5000套,客户包括东风汽车、中通客车、金龙客车等整车企。

同时海博思创与东风汽车的合作也愈发紧密。

2018年9月12日,东风汽车与海博思创合资成立了东风海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海博”),业务范围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车辆运营、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等,从实际情况来看,东风海博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电池pack。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9月东风海博营收为1.88亿元,未经审计的总资产为5.29亿元,净资产为1.22亿元。根据高工锂电梳理,在2019年的首批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中,东风汽车申报的5款新能源客车,全部由东风海博配套动力电池。

今天,海博思创的动力电池Pack成组已经超过4万辆,动力电池系统年产能达4GWh。

储能业务的发力

海博思创在储能市场的业务几乎是伴随着公司成立同步展开的。

2012年海博思创中标了南方电网移动式储能项目,并于2013年10月顺利完成南方电网分布式模块化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储能二次系统集成验收工作。

张剑辉曾表示“储能系统的成本、寿命、稳定性、转换效率等关键因素决定了投资价值以及推广价值。海博思创在系统侧拥有应用优势,依托电池管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电池成组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积累,能为业内提供安全且性能优异的储能系统。”

但当时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发展,海博思创也在利用这段时间验证技术、积累经验。

2011-2015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仅为164.1MW,商业化更是无从谈起。

直到2017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储能行业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我国储能项目开始由示范性向商业化过渡

此时,摆在海博思创的乃至所有储能企业面前的困难是,如何准确定义产品和应用场景,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赚钱能力。

海博思创曾在2018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召开的“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主题年会上作报告指出“像我们做商业化的储能要挣钱,其实挺难的。”并直言“2016年微风渐起,现在这个风也没刮起来。”

电化学储能行业盈利困难是多方面的,在发电侧、电网侧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用户侧则主要通过峰谷价差来实现盈利,然而2020年之前我国多地的峰谷价差空间与储能度电成本相差并不多。

但随着“十四五”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正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最重要的是,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为储能市场带来了利好。

此时海博思创在储能市场上的产品战略开始发挥优势。

一方面,海博思创在不断研发新的具有极高性价比和技术含量的储能系统。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博思创的功率型储能系统可提供火电机组联合调频或独立电网侧调频辅助服务,可实现大倍率2C充放电;持续运行温度≤35℃,温差≤5℃;具有毫秒级功率调节的能力,可快速响应负荷变化。

其能量型储能系统则一般用于电网辅助调峰、新能源发电、用户侧削峰填谷,可提供功率支撑,确保电网频率稳定,也可用于备用电源,确保供电安全、稳定。其产品转换效率大于90%;循环寿命超过6000次;可实现毫秒级功率调节。

2021年5月,在“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21)”上,海博思创发布了全新的HyperL1液冷储能系统。据介绍,该储能系统相比风冷系统,能量密度提升了80%,寿命提升了20%,辅助功耗降低了20%,能够大幅节约运营成本。

同时该储能系统还具有IP67双层阻燃防爆设计,能够有效抑制热失控,HyperBMCloud电池管理云平台也会对系统进行远程实时监测,以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另一方面,海博思创在储能领域的业务主要以独立储能电站为主。

从出货量上来看,2021年海博思创的独立储能电站的出货量占比达到了近一半。独立储能电站意味着其不与风储、光储等结合,电站运营更加精简可控,商业模式也更容易跑通。

根据海博思创的官网显示,其储能系统项目案例主要包括:

火电储能联合调频系统

项目地点:上海某火电厂

储能容量:5MW/5MWh

应用特点:采用集装箱三层堆叠设计、一体化蒸发冷却式温控技术、调频毫秒级功率调节,

灵活响应 AGC 指令,大幅提升机组调频性能和辅助服务收益。

电网侧调峰调频储能系统

项目地点:北京某变电站

储能容量:15MW/35MWh

应用特点:高安全电池系统,应用高压细水雾消防技术;24h 容量备用,满足高负荷地区供电保障需求,同时提供电网调峰功能。

用户侧储能系统

项目地点:江苏某工厂

储能容量:20MW/80MWh

应用特点:用户侧分时电价及需量管理、调峰服务。

此前电力系统没有独立电站参与交易,所以很多储能项目经济性不高。但是相关政策出现后,国家和市场开始认同储能电站独立身份和市场价值,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开始提升。

截止2021年,海博思创储能系统出货量累计超过1GWh,2021年更是以约1500MWh的出货量位列市场第一。而今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7.25GWh,海博思创的出货量或将再创新高。

江湖地位

目前市场上做储能业务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电池厂商、逆变器厂商、系统集成商。

一般认为电池厂商进军储能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同时电池电芯也是储能系统中成本占比最大的部分,这提高了电池厂商的议价能力。

但从市场情况综合来看,目前电池厂商玩家众多,国产厂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欣旺达等,市场竞争激烈。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得电池成本持续下降(近期由于全球疫情及经济情况影响,电池成本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仍是降低的),这对下游应用市场来说是持续利好。

另一方面储能系统对电池指标要求并不像新能源汽车那么高,储能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空间很大,通常不会与一家电池供应商深度绑定。

公开报道显示,海博思创副总经理、CFO高书阳曾称“除了电芯,剩下的还有逆变器、变流器、EMS等,单独来看都可以做的很标准,但是整体还需要系统集成控制技术包括热管理、保护等多个技术”、“储能的话语权主要是由集成端的技术算法决定的,即技术壁垒。”

结合海博思创近年来与多家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子公司,并手握三峡电力、华能等大客户,其“话语权”的自信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储能系统集成商真正具备算法技术壁垒的并不多。

海博思创虽然自2012年来进行了多轮融资,引入了IDG、启迪创业、启明投资、武岳峰、华能等众多投资人,但至今仍没有上市。

2021年10月,海博思创完成Pre-IPO融资,投资方为云和资本、北京海淀国资委、清控银杏、蔚来资本、丝路基金、华能资本。有消息称,海博思创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如果未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综合实力无疑会进一步加强。

海博思创的储能业务的进展和成绩既有产业、政策的帮助,也有其产品战略、商业模式的推动,虽然目前其大部分营收仍来自动力电池系统业务,但储能业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海博思创进入了储能市场的春天。

逆变器业绩超预期:行业估值待回升

逆变器二季度业绩大超预期,一方面是因为欧洲市场顺利去库存,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逆变器环节很难发生类似主产业链那样激烈的价格竞争,因此业绩波动并不剧烈,业绩表现更多受到订单节奏的影响,因此能率先走出行业底部。

7月中上旬的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的期中考,从中可以一窥未来,在光伏产业业绩整体趋弱的背景下,逆变器龙头却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德业股份和锦浪科技先后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2024年上半年,德业股份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1.83亿-12.83亿元,同比变化-6.39%至1.53%。锦浪科技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3.25亿–4亿元,同比下降48.14%-36.18%。

单季度来看,德业股份预计2024年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5亿-8.5亿元,同比增长11.1%-25.9%,环比增长73.2%-96.3%;锦浪科技2024年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5亿-3.80亿元,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589%,业绩大超市场预期。

伴随业绩修复,逆变器上市公司股价快速上涨。7月14日,阳光电源发布回购方案,计划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97.00元/股。行业估值仍有待回升。

去库存顺利叠加新兴市场复苏

根据业绩预告,德业股份和锦浪科技二季度业绩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下游需求的恢复。根据德业股份业绩预告,2024年上半年巴西、印度、德国等市场并网需求持续改善,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户储需求爆发,得益于公司在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的领先优势,出货势头强劲,光伏和储能逆变器的接单量持续增加,海外出货快速增长;公司在欧洲市场也快速拓展,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锦浪科技业绩预告显示,业绩增长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光伏和储能逆变器的接单量持续向好,海外出货占比提升,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及供应链的改善,产品出货量增长,同时新能源电力生产及户用光伏发电系统业务也得到持续改善。

由于海外市场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一半,且户储、微型逆变器等高利润产品的市场基本均在海外,相同产品的价格也明显高于内地,因此是逆变器厂商的主要利润来源。

中国逆变器出口金额2022年大增75%,2023年上半年大增95%,除因海外光伏及储能装机快速增长外,欧洲恐慌式进口逆变器尤其是户储逆变器远超实际装机需求也是重要原因。根据EESA统计,2022年欧洲户用储能系统实际装机4.6GWh,但出货量高达9.8GWh,导致期末库存增至5.2GWh,2023上半年实际装机5.1GWh,已超2022年全年,但仍低于6.3GWh的出货量,期末库存进一步增至6.4GWh,约为8个月装机量,远超3-6个月的正常水平。在高库存压力下,2023年4月开始月出口金额环比持续下降,7月起同比也出现明显下降,且降幅逐月扩大,并在11月达到最高值47%,全年出口金额99.5亿美元,同比增速收窄至11%,其中下半年38.1亿美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5%、38%。但在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后,11月出口金额环比回升1%,12月回升7%,同比降幅也开始收窄。

随着去库存已出现一定成效,欧洲市场开始复苏。根据国泰君安证券,202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欧洲库存大量增加导致经销商提货开始大幅放缓,逆变器出口欧洲金额环比出现连续7个月的下跌。2024年1月开始,出口颓势有所逆转,数据显示,2024年5月出口金额24亿元,环比增长13.78%,连续三个月环比改善,行业最差时点已经过去。

另一方面,逆变器新兴市场需求增长较快。2024年1-5月,逆变器出口南非金额合计4.89亿元,同比下降79.41%,5月同比下降80.43%,但环比增长51.04%,开始呈现复苏;逆变器出口巴西金额2024年1-5月合计24.06亿元,同比增长23.24%,5月同比增长74.22%,环比增长12.91%;出口印度金额延续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上升趋势,2024年1-5月合计11.74亿元,同比增长84.42%,5月同比增长161.15%,环比增长17.71%;出口巴基斯坦金额2024年1-5月合计7.95亿元,同比增长250.86%,5月同比增长540.83%,环比增长31.4%;出口沙特金额2024年1-5月合计5.44亿元,同比增长695.53%,5月同比增长1680.48%。

整体而言,出口数据已经显著回暖。2024年1-3月逆变器出口额为115.0亿元,同比减少46%,其中3月出口额为42.8亿元,同比减少46%,环比增长34%。从整体出口金额来看,3月逆变器出口规模回升至202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4月逆变器出口49.34亿元,同比下降27.7%,环比增长15.2%。5月逆变器出口金额7.8亿美元,同比下降28.3%,环比增长12.4%,同比降幅继续收窄,环比持续提升,已恢复至2024年7月水平。

逆变器缘何表现亮眼?

光伏产业链由于产能释放供给过剩,各环节盈利下行,现金流承压。由于二级市场估值下降、融资收紧,不少光伏企业IPO、定增终止,跨界项目也终止投资,部分项目投产延期,实际上行业供给端已有一定改善。从现金情况来看,产业链中主链相对承压,但辅材净现金情况相对较好,其中逆变器则是率先迎来业绩拐点。

对此,国金证券指出,在整个光储产业链中,逆变器环节与主产业链存在明显不同的行业特征:逆变器环节在电站投资成本中占比极低但对发电可靠性和效率影响极大,品牌与销售渠道重要性更高;产品迭代较快、要求高强度研发投入;生产环节相对轻资产。因此,客户对存量头部品牌的采购黏性较高,即使市场竞争同样激烈,但更多体现在产品线丰富度、新品迭代速度、售后服务、渠道开拓等方面,而很难发生类似主产业链那样激烈的价格竞争。因此,逆变器企业的业绩表现更多受到“量”和订单节奏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一方面2024年以来国内外终端需求在成本大幅下降的驱动下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速,1-5月国内装机、组件出口累计增速均达30%左右;另一方面,3-5月逆变器出口金额连续三个月环比增长,也基本可以确认此前市场担心的海外库存消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同时,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储需求多点开花式的爆发式增长,给逆变器企业带来大量PCS及储能系统订单增量、并进一步释放企业规模效应的同时,也有效支撑了核心电力电子器件供需关系的高景气状态。

从业绩来看,逆变器2023年下半年以来需求下降明显,相关企业业绩增速有所下滑,但并未出现光伏主产业链的业绩亏损。2023年,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722.51亿元,同比增长79.47%,其中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实现收入276.53亿元,同比增长60.97%,毛利率同比仍增长5.51%,实现净利润94.4亿元,同比增长162.69%;固德威实现营业收入72.97亿元,同比增长55.59%,其中光伏并网逆变器实现收入28.61亿元,同比增长42.99%,毛利率同比减少0.46%,光伏储能逆变器实现收入15.66亿元,同比下降4.67%,毛利率同比增加11.33%,实现净利润8.52亿元,同比增长31.24%;德业股份的逆变器实现收入44.29亿元,同比增长11.95%,毛利率同比增加4.41个百分点,实现17.91亿元,同比增长18.03%。

交银国际认为,相比光伏制造其他环节,逆变器同质化较低,可维持较高的利润率,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快速提升和储能成本大幅下降,储能需求快速爆发,逆变器还拥有储能这一快速爆发的第二成长曲线,成长性更高,且无技术路线风险,因此是难得具确定性的长期成长赛道,尽管未来竞争或加剧,但龙头企业仍可以量补价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储能需求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光伏、风电累计装机快速增长,电网的消纳压力越来越大,储能已成为新增新能源装机的必需配套品,在电源侧和电网侧被广泛应用,且配储比例逐渐提高。在用户侧,随着峰谷价差扩大和储能系统成本下降,工商业储能峰谷价差套利的收入上升、成本下降,收益率大幅提升推动其需求,在欧美等高电价地区,由于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巨大足以覆盖储能成本,户用光伏配储能成为降低用电成本的重要方式。

2023年全球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89.2GW,同比增长21.9%;其中新型储能装机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累计装机规模达 91.3GW、同比增长99.8%,是全球储能装机主要增长来源,装机占比达31.6%,同比增长12.3个百分点,这也是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占比首次低于70%。从增量市场来看,2020-2023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均保持较高增速,年新增装机量由4.7GW提升至45.6GW,年增长率达113.6%。

从新增装机地区分布来看,中美欧为全球主要储能市场,2023年在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中的占比分别为47%、19%、22%。

受益于风光配储需求及独立储能快速发展,国内储能市场保持较高增速。根据CNESA,2023年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30GW,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达到34.5GW、74.5GWh,同比增长均超过150%;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水平。2024年1-5月,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达4.8GW、13.7GWh,同比增长17.8%、62.7%。

美国由于输配电网老化,配储为刚性需求。美国70%以上的输电线和电力变压器已使用25年以上,据估计,停电每年会给美国经济造成280亿美元至1690亿美元的损失。根据EIA,大型发电厂设备折旧严重,近年新建发电厂规模更小、分布更广。老旧电网可靠性低,电力质量波动大,峰时负荷压力大,但电网升级成本过高,均需储能设备保证电力供给,平衡峰谷差异。

风光装机高增也带动了美国储能装机需求快速增长,2023年美国储能市场新增装机 27.11GWh,同比增长96.7%,应用场景以源网侧大储为主、装机占比达94.0%。目前美国户储渗透率较低,相比全球主要户储市场德国和意大利户用光伏配储率均高达70%以上,美国户用光伏配储率约15%以下,美国户储市场上升潜力巨大。

欧洲储能应用场景仍以户储为主,2023年欧洲储能新增装机13.5GWh,同比增长93%,户储占欧洲储能装机规模的70.4%。虽然随着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缓解,前期因地缘政治导致的高气价和电价正逐步回归理性,但欧洲多国发布相关补贴政策,用户侧储能经济性提升仍利于需求快速增长。

2017-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复合增长率达到86%,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大跌推动了储能系统成本大幅下降,全球新能源新增装机增长和配储比例提高推动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据交银国际预计,2023-2025年将继续大增121%、56%、50%至45GW、70GW、105GW,之后几年增速仍将在30%以上。

交银国际指出,由于功能更为丰富,技术难度更大,且为新型产品,目前储能逆变器单价和毛利率均远高于并网逆变器。因此储能逆变器不仅将推动逆变器企业收入增长,其在产品结构中的占比提高还将明显提升毛利率和单位毛利。储能已成为逆变器的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由于逆变器的使用寿命在10-15年,远短于光伏组件的25-30年,这意味着十年前建成的存量光伏项目将逐步更换逆变器。随着光伏累计装机规模不断增大,存量项目逆变器替换需求可观。据IHS Markit预测,到2024年有176GW的光伏逆变器使用寿命超过十年,预计总替换成本规模接近12亿美元。

阳光电源除逆变器主业外,还向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拓展。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实现收入178.02亿元,同比大增75.79%,为全球市场中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一的中国企业。

按照整个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分布,储能板块分为电芯、PCS(储能逆变器)、温控、消防、集成/EPC五个细分环节,从成本构成来看,电芯及PCS为成本主要构成、合计占比超65%,温控、消防等辅材成本占比较小,分别约2.5%-5%、3%-5%,因此系统集成环节对成本占比较高的电芯及PCS价格变动较为敏感。阳光电源得益于其较高的海外出货占比、海外市场相对较好的收益水平、自身具备PCS生产能力等因素,在电芯价格高企的2022年仍然能实现超过20%的毛利率水平。

2022年底至今,碳酸锂价格整体震荡下行,2024年一季度末价格为10.9万元/吨,较最高点已下跌81.6%,上游原材料价格跳水叠加前期电池产能集中释放,储能电芯价格相应下降,2024年一季度磷酸铁锂方型储能电芯均价已下跌至0.41元/Wh,较2023年初下降57.3%。虽然集成端中标价格也在下降,但电芯成本大降、自身具备PCS生产能力的情况下,2023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毛利率达到37.47%,同比上升14.23个百分点。

2022年,在26家入围的锂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海博思创和阳光电源分别以7次的入围成绩并列排名第一。华安证券指出,阳光电源能够斩获大规模集采订单,得益于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未来,随着储能系统格局逐步稳定,资源预计向头部企业聚集,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

本文源自证券市场周刊

相关问答

假如下一轮牛市由强周期板块领涨,该如何挑选有色个股?

其中,重金属有铜、铅、锌;轻金属有铝、镁等;贵金属有金、银、铂等;稀有金属则有钨、钼、锂、镧、铀等。目前股市可谓是风云变幻无常,而往往机会就是这时候...目...